故国灭亡,他侍奉敌国只做一件事,从此流芳

北京能治白癜风 https://wapjbk.39.net/yiyuanzaixian/bjzkbdfyy/

据英国《金融时报》报道,英国通信管理局以“违反公平、隐私和公正性规定”为由,对中国国际电视台(CGTN)处以22.5万英镑的罚款。此前,该机构曾撤销CGTN在英落地许可。在3月9日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,有外媒记者就此事提问,并称“是由于CGTN播放了韩飞龙的认罪录像视频和有关香港局势的报道,英国通信管理局对CGTN处以了罚款”。

看到这里,我再次凌乱了,光天化日,朗朗乾坤,西方媒体和政府机构居然就敢玩起这种“莫须有”的把戏。

造谣、栽赃、诬陷,一直是西方政客最爱玩的把戏,比如明明是自己坏事做尽,偏偏说热爱和平、发展自己的中国不好。

每当此时,我就想去读读历史,因为透过历史,我才知道何谓真实。

读史其实很有趣。不用刻意追求客观,只要你读的越多,了解的越多,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客观、理性,自己的见闻、视角也会越来越广阔,恰合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之言。

这方面,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对魏武帝曹操的评价。拜千百年来说书人所赐,曹操一直都是戏台上白脸的代表人物之一,加上后来《三国演义》的流行,曹操的恶名基本坐实,同时蜀汉集团的诸葛亮等人名声却一落千丈。记忆中,当代曹操的名声好转是基于百家讲坛易中天的《易中天说三国》,学者易中天对三国人物的点评以《三国志》为基础,偶尔还参考《后汉书》和《晋书》。

从一定程度上来说,易中天帮助人们拓展眼界,对演义中的人物与正史的人物进行辨别,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。但他不知道,自己的行为不小心陷入了另一个窠臼,那就是《三国志》这部正史内容的限制。

1、千古史学之经典——《三国志》

《三国志》由晋代史学家陈寿撰写,陈寿本是蜀汉遗臣,在任时屡次遭到奸臣黄皓排挤。后魏灭蜀,陈寿仕晋。鉴于三国时魏吴都有史书,唯独蜀汉不设史官,未有史籍传世,抱着故国情怀,陈寿开始撰写有关蜀汉的历史,最后拓展为三国并写,成为今日的《三国志》。

《三国志》是《二十四史》之“前四史”最后一部,“前四史”代表着中国古代史籍的最高成就,其影响力甚至已经超过史料的范畴,被视作艺术珍品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《三国志》也不例外,从三国到晋代,撰写三国历史的史学家极多,但最后唯独《三国志》脱颖而出,被视作正史代表,可见其史料详备、客观与艺术性都达到了极高水准,同时期的文学家夏侯湛(夏侯渊曾孙)本作《魏书》,见了《三国志》后,一声叹息,自愧不如,竟然将倾注自己心血的《魏书》毁去。

按道理说,《三国志》作为古代史书最高成就之一,没理由有多少问题,甚至还催生了四大名著之一的《三国演义》,为什么说易中天限于《三国志》而陷入另一个窠臼呢?

2、曲笔话“正统”

这就说来话长了,陈寿是在仕晋以后开始撰写《三国志》的,晋是代魏建国,因此为了标榜自己正统,将魏也视作正统。但中国古代因为各种原因,普遍将曹魏视作篡汉政权,而将刘备的蜀汉集团视为正统,故蜀汉也被称为“季汉”,“季”引申义为兄弟排行中最小的,一个朝代或季节的末期。可见古人看法中,蜀汉才是汉室最后的正统政权。

古代十分重视正统,比如朱元璋推翻蒙元,但却要坚称自己是承袭蒙元江山,并称元顺帝为“陛下”;清朝入关,除了对抗李自成外,还不断攻打南明,打的却是“为崇祯报仇”的旗号。

晋朝的陈寿撰写《三国志》,不仅将曹魏作为正统,仅魏、晋有本纪,蜀汉和东吴只列传而无本纪。而且在内容上对曹魏政权和司马氏的负面描述就极力克制,往往一语带过或避而不谈,对司马氏也极力美化,比如对曹操的屠城记录就尽量少写,司马氏的黑点,比如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低谷表现,司马代曹以后的种种过分记录,在《三国志》中都被极大弱化,试举一例,“高贵乡公”曹髦之死。

曹髦是曹氏子孙,少有贤名,被封为“高贵乡公”,司马师将其送上皇位。据其他史料记载,他因不满司马氏专权,亲自讨伐司马昭时为成济所杀,为后人所惋惜。曹髦之死,实因司马氏篡权而起,对晋代司马氏正统地位不利,于是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将这部分记录付之阙如。

但陈寿对故国蜀汉其实仍然是有很大眷恋的,正因如此,《三国志》中对曹魏集团和司马氏的记录,虽然极力克制,但曲笔较多,不正面描写其负面,从一些细节处却透露的很深,对蜀汉的讴歌也隐匿其间。可以说,后世人们对蜀汉的向往与讴歌,与陈寿的描写分不开。

蜀汉因为没有史官,所以史料并不完整,陈寿引经据典,四处搜集材料,最后才能完成15卷《蜀书》,相比《魏书》30卷,《吴书》20卷,区区15卷的《蜀书》显得尤为难得。为了保证史料可信度,陈寿对自己搜集的材料仔细甄别,对于抽象的、不明确的史料不敢随便采用,这也导致《三国志》另一个特点:惜字如金。

怀着对故国的缅怀,陈寿顶着当时环境,仍然忠实记录,用曲笔讲述一切真相,同时尽可能保证真实的行为,其诚实、公正比起今日西媒抹黑中国,实在可敬太多。

3、“诸葛黑”陈寿

不过这里还有一个趣事,蜀汉作为陈寿故国,被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隐晦讴歌,但却独有一家例外,那就是诸葛氏。

据《晋书》记载,陈寿的父亲是马谡参军,后马谡失街亭,诸葛亮斩马谡,陈寿父亲亦被牵连,受髡刑(髡kun,即剃光头发),古人云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”,剃发如杀头。加上陈寿在蜀汉时遭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轻慢,导致陈寿对诸葛氏并不十分友好,虽然总体记录属实,但总归有点贬低,称诸葛亮只是一个政治家而非军事家。后房玄龄一边肯定陈寿的才能与《三国志》的价值,一边又认为:寿为亮立传,谓亮将略非长,无应敌之才;言瞻惟工书,名过其实。议者以此少之。

诸葛亮大概想不到自己用错马谡不止导致战争失败,还连累自己被黑了千余年

而陈寿因为时代原因对曹氏、司马氏的褒多贬少,对诸葛氏的批判,又被易中天囫囵吞枣吸收了,须知易中天本人是中文系学者,虽然讲解绘声绘色,但对于历史研究缺少多种史料对照的精神,也未发掘陈寿的曲笔,导致曹操、司马氏的评价在他的讲解中大幅提高,而被认为“千古完人”、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三不朽”的一代名臣诸葛亮,却被贬低许多。

4、读《三国志》,不可不读“《三国志注》”

但尽管如此,《三国志》仍然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,尤其对于研究蜀汉历史而言,是最重要的第一手史料。加上《三国志》文笔流畅,看似惜字如金,其实当中隐晦透露的信息十分丰富,历来为学者所津津乐道,被认为是仅次于《史记》,能和《汉书》相媲美的史学经典。

对此,千百年来,人们对《三国志》的解读和分析就一直没断过,其中尤以南朝史学家裴松之受宋文帝御旨作的《三国志注》最为著名。

裴松之除了访问遗址,考证三国一些事件发生的经过,听年长者之回忆;另一方面他对所记载的地名、人物、事件一一查书考证。在《上〈三国志注〉表》里,裴松之把他的注文概括为补阙、备异、惩妄、论辩四类。前两类注文补充陈寿漏载之事、存录一事的不同说法,在裴注中占绝大多数,所以清人的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把这两类又细分为四项。后两类注文对显然的失误加以驳正、对史事或陈寿书加以评论,一般会冠以“臣松之案”或“臣松之以为”,虽然总体数量不多,但由于更能凸显裴松之的史学意识,很受学者重视。

裴松之的《三国志注》,不仅弥补了《三国志》内容过于隐晦的缺陷,而且纠正了《三国志》的疏漏,对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做出了强调、解释,使得更为易懂,对于因为时代原因,陈寿不得不隐藏的内容,裴松之也特意提了出来。可以说,对于后世而言,《三国志注》正是《三国志》的最佳参考书,要读《三国志》,则《三国志注》也必不可少。

本次黄山书社出版的《三国志》,不仅涵盖陈寿著《三国志》全文,没有任何删减,而且更带上了裴松之作的《三国志注》(即“裴注”),内容详实。

而且,该版本装订结实,包装精美,外壳保护书籍,也可防止书籍遗失。采用大字翻译,配合精美插图,带给读者最好的阅读体验。

点击链接,立刻购买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rzgz/4396.html